浮滨骄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浮滨概况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作者  王锡葵

 

    浮滨是广东省饶平县中部黄冈河西侧的一个山区镇,地理位置: 东经116°56'29', 北纬23°52' 56',东接浮山镇,北连汤溪镇,西与潮安县凤凰镇、文祠镇、 湘桥区意溪镇交界,南与樟溪镇毗邻。镇区处于省道黄三线与县道钱坪线交汇点,距县城26公里、国道324线18公里、高速公路人口处24公里。镇域总面积154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17808亩,山地面积20万亩。镇辖包括原坪溪、新安林场在内的32个村、 一个居委会和97个散居自然村, 人口26000多人,是一个山区农业大镇。


    浮滨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史,1974年省博物馆和县文化局在浮滨桥头村塔仔金山墓葬群发掘的300多件文物,引起了国学大师饶宗颐等考古学专家和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,经鉴定,为我国商周时代古越族珍贵文物,印证了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,创造文明历史,也为这片土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。后经专家们多方考证认定,由潮汕及福建闽南等地出土的文物,多与浮滨出土文物的文化类型相同,而以浮滨文物最具代表性,故统称为“浮滨文化”。


    这片山水相间的土地,养育着一代代勤劳、善良的浮滨人。战争年代,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,许多浮滨人毅然加入到抵御外来侵略、推翻腐朽政权的行列中,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。浮滨是革命时期中共潮澄饶澳主要根据地之一。


   浮滨是文化奇人 、潮汕首位博士张竞生的家乡。 张竞生早年加入同盟会 ,曾孙中山任命为“南北议和”南方议和团秘书 。1912年底起,留学欧洲多国 ,1919年获法国里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,时年30岁。回国后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哲学系教授。在北大任教的几年里,如鱼得水的张竞生博士绽放出一生最灿烂的学术奇葩。然而,博士美善的人生观、社会学观点尤其是率先将性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做法,逾越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术禁区 ,为当时封建禁锢的社会所不容。1929年赴法国翻译以《忏悔录》为代表的"浪漫派丛书";1932年回国,在家乡进行兴建学校、修筑公路、创办苗圃等农村建设实践。张竞生博士在近年被称为我国近代六位美学家之一,他的传奇人生和遗留下来的著述,在我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留下了珍贵、独特的印记。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张竞生博士公园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    陆应波


    三间居室。一座“品”形院落。一丘草坪......这竟是那段历史的载体,苍朴得如同行云飞鹤。

 

    几亩绿畴,掩映在蓝天之下,旷远的廖廓仿若让我们回到张博士那《忆故园》的境界。峰峦处处有,山峰格外好观赏,朝霞晚霞山色朦胧,若隐若现......这就是张竞生的故居,一个同样苍朴的名字---旧寨园,是这块别有着的一种悲壮,甚至于残酷的勇敢、超俗的先知、无畏的大智的这片土地,在某一意义上,如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、北京的长城故宫,总让人想起上个世纪一位文化奇人—-张竞生。

 

    走进张竞生公园,没有太多的人造之景,一方新养的草地,几排点翠的秀枝,一眼望过,一口圆就了的井。旁标着“智慧泉”,那该是张博士昔日取汲之井了,那有中西韵味的三落小屋,定然是博士的起居之所了。蓦然间,不由风由心生,袅袅然能想象出,在这绿影招摇的风中,一位学人,驭着岁月,载着如牛的负担,躬种于天簌之间,看天上云卷云舒,望地上花开花落。丰满情怀,可比乳苍山,腾跃于天际海边;飘逸思絮,好比月色流光,无怨无悔。

 

    身处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村张竞生博士公园,感知着著名学者的“性学”和“美学”的无尽真谛。

 

    岁月总能将精髓凝固,凝固成一座丰碑般的石雕像,张竞生的石雕像,就坐在草地中。高仰的头像,眉宇间透着一种坚持的执着精神,像在呐喊,又像在凝视,有的是太象在思索,感觉到有一种别致的精神在升腾......在草地中,每次走进张竞生公园,好象看到千丝万缕的历史脉络 ,相缠于此,也常会想起一句话:赍志以殁。历史上的大家 ,要有先知灼识,更要有卓越胆气。张竞生做到了,因为先知所以前瞻,因为前瞻所以智慧,因为智慧所以无畏,因为无畏所以悲壮。这是一种人生的残酷命题,而张竞生,以几近于艰辛的不悖作为,把这个命题用生命的意义,用精神的大写,阐述得让文明也增色生辉---让人感到,历史是饮血长大的,每一次文明的进步 ,总伴随着某一种血雨腥风的洗礼。然后,又将千疮百孔的面容,诠释着沉甸甸的内涵,任凭历史去读,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撞击,在时空之间,让人不知是走进去还是退出来,这时只体味到有一种感悟,从古往流到当今,又无法追溯那源流的倏忽灵精......

 

    驻足石像前,从无语之间,领略到一种智者睿远与孤独。我想,好在历史总是人民写的,时过境迁,你成为人民怀念的偶像。我崇尚他的勇气尤甚于学识 ,那一点性格的钢气和如火如水的灼热与坚韧 ,真太令人比之而汗颜。中国的文化 ,太多了媚气和俗气 ,以致于五千年的历史 ,写满了太多的封建圈圈,泱泱华国 ,能有几人能拨世俗而不移,与糜有过之的偏见和顽识挑战 ,即便被诬为“神经”,“文妖”,哲学博士叫成“性博士”,醒者自清,涤污而自洁,古往今来的学者文士能有几人?

 

    绿草长青,伟灵已慰。饶平县委、县政府能为此兴建张竞生故居并于此建了广东省性教育基地 ,省府副秘书长 、省计生局长、省性协会会长张枫和市委副书记黄俊潮为基地揭了碑。县委书记杨志明十分重视,县长辜广生几次现场办公解决规划和基建问题。倘若张博士地下有知,也不失为一种冥冥中的安慰了.静穆中,人们不得不承认,他的许多先知灼见与前瞻胆识,正是科学发展中的基石.只要人们走进他的陈列定级,尤如走进他的那段为之坚持而苦难的历史。

 

    穿越时空,与你对语,感受一种大悟大彻的哲思:原来哲学与美学与性学是如此的水乳交融。别样的才情,使他成为一种大爱的代名词。谨学细研,矢志以付,不为己悲也不为己谋,用生命铸就自己的卓见,不惜磨难,令人情何以堪?陈列室中一物一事,几近于那段历史的碎片,简约中足见深沉,图文并茂的展室 ,写不尽张博士的砺世苍桑,是思念是缅怀?是悼念抑或是对亏欠他生命中的精彩的补过?天道 酬正,哲人已逝 , 我们又能怎样?以能怎样体味到他的灵性与世俗对撞的伤痛?又能怎样悉知他那先知的情怀被剜空的断肠之忍?徜徉其中,我真想为之而呼而又呼不出来,如鱼骨挂在喉口,真想仰天长啸,又真想扼腕相助,这又怎么可能呢?一部《性史》,竟然如万重山,压得他喘不过气来。中国封建的礼教和情禁锢的虚伪,原本就是一条遮羞布啊!早该撕个粉碎了!

 

    山不转水转,历史有时是十足可笑的悲剧者。谁也没想到,广东省性教育基地竟然会落足昔日被诬为“性博士”的故居,他的“第三种水”又竟然是科学的论证。其实,聪明的中国人在远古的年代便懂得性的原理 ,浩瀚的文库中早有了性的理论。假如没有了男欢女爱,真的弄不懂天地玄黄了。

 

    中国自古就是性的大国 ,《黄帝内经》中便有了性的字眼 ,以后更有了关于性的《素女经》、《房室养生》、《房中术》、《肉蒲团》、《宫帏性秘》......古人就懂得了将性的情趣和养生和健身结合起来的自然奥秘,又衍生了更多的充斥于艳性文中学中,几乎没有一部名著没有写到男女之性情,中国人在这无师自通的学问里做足了功夫。到了当今 ,又派生了昜另类的做爱技巧,新奇得令这艺术的床第之欢,象在搞火箭发射,鬼得很啊!可悲在封建思想!竟让一代学者大师被性学的洪兽所吞噬,而太多的封建权贵假学者,只顾自己颠鸾倒凤,曲尽其趣,不准别人巫山驾云,摘星抱月。

 

    好在共产党的改革开放,于是我们不得不又怀念张博士,这个上世纪大胆将性当作科学的先行者,当性繁衍出一个能踩破地球的人口大国,行将地小物臭而抓紧节制人口之时,我们又不得不想起着个很早就提出节生优育的张博士来,尽管他的“情人制”太超前了,我们又不得不私下赞赏他的某些以人为本的观点......

 

     在张竞生公园,在你津津乐道性的时候,我们又不能忘记张博士在哲学、美学、文学上和社会科学上的成就。十多部译著和文彩飞扬的著作,当是二十世纪璀灿的星空,于今还影响深远。至于我们今天搞的新农村建设,又何尝不是当年张博士的热切之作呢?他的乡村实践,印证了他当年苦心经营的农村建设的时代规律性,只是他比历史更先知先觉了,我们今天又不得不承认,原来我们做的又比他做的晚了几十年。

 

    在那不尽宽敞的性展厅中 ,有性的史源描述和中国的古代《春宫图》 ,还有世界各地的《性文化图考》以及计生的知识,虽不能展其性知识的全部,却能让人知道:我们经常做的性爱,原来就是在做着科学的学问,只是太过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。做爱需要艺术,情趣才会被激活,需要学到老做到老,才对得住自己的丈夫和妻子。人类文明的进化,不单单在于物质上飞跃的享用,应更多在于精神理念上的愉悦。

 

    待更好建设的张竞生公园,不仅是对张竞生博士的尊崇,更是对性科学的认可,是人性弱点去伪存真的写照,张竞生博士做到了,我们以后能更好做到吗,那不是做事情也不是做爱,而是做品德,一种坚持真理不怕牺牲自己的品德。

 

    这一不凡人文景观,势将驰名全球,因为这是中国的唯一品牌!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摘自2009年5月版的《浮滨风情》